情愛張愛玲


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,於千萬年之中,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,沒有早一步,
也沒有晚一步,剛好趕上了,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,惟有輕輕的問一一聲:"噢,你也在
這裏嗎?"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張愛玲《愛》

沒有早一步,也沒有晚一步,於千萬人之中走來的是那個江南才子,滿腹經綸、才情四溢
卻出身平民的胡蘭成。一個不平凡的女子,便如同所有平常女子一樣墮入凡間,戀愛。更
多的時候,愛不需要注解,相遇也不需要安排。

一般認為張愛玲一世才情,就因了這樣一段姻緣,美玉微暇。或遺憾、或責咭、或不解,
而我更多的是傷感。

出身于貴族家庭的張愛玲,與李鴻章、張佩綸有著血源淵源。但是"時代是倉促的,已經
在破壞中,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。"身為清末遺少的張父,在這樣一個沒落世家裏並沒有
盡到一個父親的職責。一直以來張愛玲理想中的愛人都是要"大十歲或十歲以上的",不管
是胡蘭成還是後來的賴雅,都是年長她甚多。這不能說與其家庭背景沒有關係。

許多人都認為胡蘭成是個多情負義,而又不明大義的人,于國于民于情於已都不符合時代
的觀念標準。而張愛玲更是遇人不淑。這一點,我一直持不同意見。張愛玲是一個冷漠驕
傲的人,同時也是獨立自主的新女性。在胡蘭成的一生與政治牽扯不清,張卻是個毫無政
治觀念的人,可以說,她是不屬於任何政派的。所以在遇到胡後,兩情相悅,互為欽慕。
張愛玲不顧他的政治立場,沒有想這會帶來什麼影響,也就沒有"還君明珠雙淚垂,恨不
相逢未嫁時。"義無反顧地全情投入她的第一次戀愛和第一次婚姻中。

胡蘭成始終還是愛著張愛玲的,他把她比喻成父母最鍾愛的孩子,愛情中最豐厚最多的那
一部分是留給她的。結婚時,他說:"願使歲月靜好,現世安穩。"然而這只是他的美好心
願吧,沉醉在幸福中的人總希望這時光是可以長久的。那時,胡蘭成考慮到時局多變,個
人前景叵測,怕夫妻名分會連累了張愛玲。沒有舉行儀書,只是寫了一紙婚書,以避宣揚


婚後時局動盪,兩人均感到那"更大的破壞"即將到來,怕眼前的平安和祥就要煙消雲散。
張愛玲對胡蘭成說,如果那時他要改姓換名,避過風頭,可以叫張牽,或者張招吧。天涯
地角她總在牽他招他。後來胡蘭成逃亡時,就化名張嘉儀,到底算是應了當初的話,用了
張姓。

四十年代後期,對於政治一點不通毫無心機的張愛玲已漸漸為時代所不容了。在左派對張
愛玲批評的時候,胡蘭成用名胡覽乘,發表《張愛玲與左派》一文,挺身為她辨護。他明
白她的處境和對於當前政局的理解。我想胡蘭成心裏始終還是愛著張愛玲的。

可是為什麼胡蘭成始終三心二意,追情逐色?典型的小周,還有范秀美,無論從哪一點看
,對張愛玲都是負情之舉。也難怪後來張愛玲傷透了心,心灰意冷情絲斷。

其中原因,依我之思,可能有以下三點:

首先因為胡蘭成是個平民,他的祖先不過是荒野中埋塚的山野鄉民。而不像張愛玲有顯赫
的家族背景,那些輝煌的祖宗"她死的時候,在她的血液中再死一次。"說到底,他們之間
存在著門戶之別,貴族與平民的愛情總會有落差存在的。人性的最根底,胡蘭成始終是有
些自卑的。

其次,張愛玲和胡蘭成身處的時代,是新舊社會交替的時刻,前朝遺風,三妻四妾的現象
仍然影響著一輩人,那個時候還是有許多人既娶妻又納妾的。胡蘭成同當時許多男人一樣
,並不把同時擁有幾個女子當作一件不道德、不合倫理的事。他認為在她們幾個女人中間
,根本不必要做出唯一一一個的選擇,最滿意就是像娥皇女英一樣。對於周和範,他對她
們也是有責任的,並不是逢場作戲的。這也是她胡蘭成多情而又認真的一面。

胡蘭成身為官場中人,聲色犬馬,此起彼伏的身世,瞬息萬變的生活,於他而言,有什麼
事情是他最重要的呢?自古才子本多情,就算贏得了張愛玲這樣一個傾城的女子,又能如
何?多情的心裏卻是冷著冷漠的血液,世故而又自私的。

就是這樣一個男子,讓張愛玲又愛又恨,糾結著她最美麗的年華,那些青春的花朵在塵埃
裏盛放,也在塵埃裏枯萎。

23歲的張愛玲在認識胡蘭成之前,我們所看到的她一直是那麼驕傲那麼清冷,這樣一個大
雅大俗、多才靈魂的女子。墜入愛河之後,在胡蘭成的面前,就成了一個未諳世事的小女
孩,她的最天真最柔軟的一面盡呈於面。能夠在愛人面前做回最真的自己,讓他看見她最
天真純稚的一面,是幸福又安全的。

那樣驕傲的女子,在照片後面寫道:"見了他,她變得很低很低,低到塵埃裏,但她心裏
是歡喜的,從塵埃裏開出花來。"也是因為愛他,一向獨立自主的她,願意像所有世俗的
妻子,要用丈夫的錢去做一件衣服,只因為她說:"能夠愛一個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,
那是嚴格的考驗。"

婚前,張愛玲和胡蘭成在一起不求名分。婚後,時局所限,她和他不能長相廝守。胡蘭成
攜范秀美逃至溫州時,張愛玲於萬千的不可能中千里迢迢尋到他,那時她是深愛著他的,
而且滿懷希望,無懼也無憂的。未到溫州時,想到他在這個城市,就覺得溫州城像含有寶
珠在放光。然而就在溫州城,張愛玲終於知道他前情未了,又結新歡。她忍屈為秀美畫像
,卻不能下筆,對胡蘭成說:"我畫著畫著,只覺她的眉眼神情,她的嘴,越來越像你,
心裏好不驚動,一陣難受,就再也畫不下去了……"胡蘭成是虧欠著她的,他始終不能做
出選擇,對她"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飲。"離去之後,張愛玲的心已傷透。溫州再不是發
著寶珠光芒的城市,於她而言,只是一座心的空城。儘管如此,她在胡蘭成局勢好轉之前
一直接濟著他。直到見他大劫已過,才義無反顧地和他絕決。

這一場傾城之戀是在上海的重生中結束的。張愛玲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的個性,也只能是
這個結果,用她的話來說,她喜歡這樣的收稍。

解放後的上海不再是張愛玲熟悉的背景,這個時代不是張愛玲迷戀和適應的時代。輾轉之
後,張最後來到了美國,老於斯也逝於斯。這裏留下了她最艱難的足跡,也有她最溫情的
經歷。

賴雅比張愛玲大29歲。不同于胡蘭成,他照顧她,給他以父輩般的安全感和歸屬感。也情
深義重,不曾對她有一絲辜負。這讓她倍感珍惜。從1956年的初識到1967賴雅逝世,他們
一起走了12年的時間。

這個時候的張愛玲,世事滄桑已經改變了她很多,包括容顏,包括心性。風雨飄搖中,兩
人互為倚靠,也互為支持。

當時兩人的事業都不太順,尤其張,深有挫敗感,處在前所未有的低潮期。這階段,賴雅
給了她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。那時,賴雅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,張愛玲在努力筆耕掙錢家
用。所幸的是,生活雖然相對困苦了一點,但因為彼此相愛,這一段時光是相濡以沫度的


就我認為,賴雅是她步入中年異鄉流浪途中必遇的驛站,少了激情,卻多了溫情,找到漂
泊異國的歸屬感。與當初和胡在一起相比,是以成熟理性的心對待愛情的。重要的是,這
一種安穩的感覺,支持著她生活和寫作。

賴雅逝世後不久,張愛玲的書開始在臺灣和內地熱銷,有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。然而她的
生活卻越來越個人化了,不再和任何外人接觸。28年的時間,全身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。
遠離人群,遠離這不符合她夢想的社會和時代。內心裏始終有著與這個世界無力抗爭的宿
命,有些寂寞,但仍然是優雅和驕傲的。

95年9月,張愛玲以最後一個絕決的姿勢,呈現在眾人面前。身著赭紅色旗袍安祥地臥在
地毯上。一個荒涼的告別,然而依舊是那麼美麗。留給我們的是她的傳奇和傳世文字。

在《傾城之戀》裏,她說:"死生契闊,與子相悅,執子之手,與子攜老。"我看那是最悲
哀的一首詩,生與死與離別,都是大事,不由我們支配的,比起外界的力量,我們人是多
麼小,多麼小!可我偏要說:"我永遠和你在一起,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。"

就這樣,來了,愛了,走了。熱鬧過,又清冷了。緣起緣滅是我們所不能把握的。所幸的
是,經歷了,也就是圓滿。

"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,爬滿了蚤。"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synurse 的頭像
    psynurse

    ya and ji

    psyn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